找到相关内容19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天台宗学派纲要1

    又游历了南岳及荆州,并不断建寺及宣法,弟子录其所述,整理出许多重要作品,其中尤以“法华文句”、“法华玄义”、“摩 止观”等三书最为重要,并号称为天台三大部,奠立了天台教学的宗旨基础。  第五章: 天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0581857.html
  • 世界各国佛教发展与中国佛教的关系(1)

    慈恩寺安置供给。这时印度婆罗门方士那罗迩娑婆和卢迦溢多先后被邀在唐配“长生药”。唐高宗即遣那提前往昆仑诸国,采取药料。他到南海真腊又受请弘法建寺,但仍完成使命返唐,并在长安译出《狮子庄严王请问经》等三部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3181885.html
  • 康巴千里供万僧(下)

    介绍一下。至尊上师色拉阳智,把所有伏藏灌顶传承及其他深法、口诀、教法全部传给阿秋喇嘛后,前往亚青加持地基,并说:“若于此建寺,将令教法兴盛!”公元1985年,阿秋喇嘛就在亚青地方修建了当今的亚青寺,设计...

    徐荣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2582114.html
  • 明末曹洞殿军--永觉元贤禅师研究

    佛教的复兴事业。有鉴于明末僧风的浊恶,元贤不以势力扩充为目的,而致力于僧团素质的提升,不仅提倡戒律,也重视僧众的教育与德行的启发。   除了建寺安僧外,元贤亦深谋远虑于鼓山的永续经营。他改变传统寺院以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13982346.html
  • 三阶教寺塔窟溯踪——以隋唐长安为中心

    其族人。但休举进士已至长庆,进身相位在大中年间(847-859),是时百塔之地已初成规模。若有所施,则应为建寺地而非聚塔处。《通志》又说百塔之名,始自大历二年(767)或六年。寺院应在百塔旁,至宋太平...

    张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24383799.html
  • 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——再论挺直民族脊梁

    基督教聂斯托里派)相继传入或盛行于中国,朝廷允许这些教会在中国建寺或教堂。贞观十二年,波斯景教主教阿罗本来访长安,太宗派宰相房玄龄出城相迎,足见礼遇之高。唐朝时,随着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,伊斯兰教也沿...

    王春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13884375.html
  • 须弥山石窟概述

    皇帝(文帝和炀帝)皆尊重佛法,于是,建寺造像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,须弥山石窟也不例外,自周武帝灭佛停凿以来,再度兴起。  须弥山隋代洞窟中有两个中心柱窟,即67窟与70窟。僧禅窟附凿在中心柱窟侧旁。中心...

    陈悦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1385691.html
  • 于僧最高 于山最古——慧远·净土宗

    成为闻名全国的译经研佛的中心和基地。   “容仪端庄,风采洒脱”的慧远在庐山“率众行道,昏晓不绝”,以严谨道风和渊博学识博得了朝廷权贵的敬慕。他初上庐山时,桓伊就为之建寺。尔后,相继担任过江州刺史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2.html
  • 立社念佛万古师(续)

      立社念佛万古师(续)   昙诜(36l—440)大师东晋僧人,广陵人。幼从远公出家,勤修净业,兼善讲说,注《维摩经》行于世。尝著《穷通论》以明宿修,述《莲社录》以记往生。又能识别鸟兽毛色、俊钝之性,洞晓草木甘苦之味,妙尽其理,人知其有密证。元嘉十七年集众谓:“自建寺以来,至此五十年,吾之西行最在其后。”即跏趺念佛百声而寂,春秋八十。   道敬(369—420)大师东晋僧人,俗姓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5786278.html
  • 关于佛化婚礼的五点争论

    建寺的因缘条件,各有其弘法利生的不同功能。   事实上,从佛教道场的功用就知道,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是以自利利他为根本,不是单纯的自我解脱。佛陀本身就是宗教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佛陀在《善生经》里对善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786372.html